童话大师安徒生(哥本哈根游记之三)
2022-03-14 10:29:48
  • 0
  • 0
  • 0

童话大师安徒生(哥本哈根游记之三)

 漫步在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可以看到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铜像。我站在这尊铜像前,思绪万千,种种关于安徒生的遐想慢慢涌出。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作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富恩岛欧登塞区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因病去世,母亲是一位洗衣工。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做学徒,后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配角演员,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年)。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1840年至1857年,安徒生访问了挪威、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小亚细亚和非洲,在旅途中写了不少游记,他在德国和法国等国会见了许多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1847年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他一生未婚。1875年8月4日在哥本哈根梅尔彻的宅邸去世。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共写了160多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安徒生的童话想象丰富、思想深刻、充满诗意、引人入胜,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作品还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夜莺》、《白雪公主》等。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机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新青年》杂志1919年月号刊载了周作人所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姑娘》的译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此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了安徒生童话的译本、安徒生传及其作品的评论,译者有郑振铎、茅盾、赵景深、顾均正等。不过解放前的译本都是从英语、日语或其他国家文字转译过来的。解放后,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对安徒生原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从丹麦文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全部翻译成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1988年8月,叶君健因毕生从事安徒生著作的翻译,并将这位丹麦童话作家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而荣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

 不知过了多久,我望着这位丹麦伟人久久没有离开。安徒生的成材说明,尽管没有生长在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我从内心深处敬佩这位丹麦童话大师,我向这尊铜像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达我的崇敬的心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